鞘内给药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介绍

前言
     当前对于神经系统肿瘤、难治性疼痛等病症,鞘内给药成为首选甚至是必选的给药途径,而鞘内给药不是物常规给药的途径,对于该类给药途径的安全性评价需重点关注。本文就鞘内给药技术做以介绍,以期与同行分享。
什么是鞘内注射
鞘内注射给药(Intrathecal Injection)是通过腰穿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,从而使药物弥散在脑脊液中,并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。鞘内给药,不经过血脑屏障可使药物随脑脊液循环自然到达蛛网膜下腔各脑池,并弥散在整个脑室系统,短期反复给药,可使药物维持一定的有效浓度。当前对于神经系统肿瘤、难治性疼痛等病症,鞘内给药成为首选甚至必选的给药途径。
 
鞘内注射的药物
临床上常见的鞘内注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、抗菌类药物、阿片类药物、化疗类药物。
 
实验动物给药方法
鞘内给药包括单次给药、多次给药和连续给药等。主要给药途径有经枕骨大孔植管给药、腰椎穿刺直接给药和腰椎穿刺植管给药等。鞘内注射可使用的动物有大小鼠、兔、犬、猴等。
 
1、直接给药法
注射前,动物背部注射局部剃毛,将动物侧卧或俯卧。根据不同动物种属,可选择在第七、六、五、四节腰椎靠近该腰椎棘突左或右侧壁处进针,针刺方向与椎板垂直,针尖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,再向内可触及第六腰椎的椎骨板,然后将针体稍微偏向头侧使针尖滑入椎板间孔,继续进针约2-3mm,便有一个很微弱的突破感,此时针尖已落入蛛网膜下腔,以尾巴出现颤动或突然侧向甩动(多见)或后肢抽动为穿刺成功的标志。
 
2、鞘内植管法
无菌条件下在背部以腰椎L4-L5 间隙为中点作长约2~3cm的皮肤正中纵向切口,分离椎旁肌肉至椎板,并用针尖轻轻挑破黄韧带及硬膜,可见脑脊液流出。明视下向蛛网膜下腔头侧植入PE-10导管,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过程可见动物出现尾部或后肢抽动,表明位置正确;缝合固定导管后,导管在皮下潜行至两耳之间的皮肤固定;单次注射时,留置导管在皮外,经导管注射给药;连续输注给药时,留置导管在皮下,待动物恢复后,皮下植入并连接渗透泵。
 
3、注意事项
突破蛛网膜下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力度,用力过猛容易刺伤动物脊髓,而且会引起动物剧烈的后肢抽动,导致进针失败。
清醒状态下鞘内注射药物会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,所以一般选择麻醉后进行鞘内注射给药。
 
 
应用案例
临床用法:脊髓神经根造影、脑池造影和脑室造影
动物及组别:新西兰兔;对照组、受试物组。参比制剂组
给药方式:鞘内注射
给药体积:0.1mL/只
给药频率:单次给药
实验结果:对照组、受试物、参比制剂组动物注射部位及周围的腰椎和脊髓均未见异常。
图1 注射部位周围的脊髓灰质与白质结构正常
 
鞘内给药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,不仅时效快且效果确切;此外,与需求量较大的口服、外用、静脉、肌注等传统用药方式相比,鞘内用药量明显减少!
 
莱恩医药秉承“发现药物是偶然,做优质药物是必然”的宗旨,不断学习与创新,目前已熟练掌握包括鞘内给药等多种特殊给药方式,并已完成相关给药方式的申报研究,且顺利通过评审!
供稿人:柳璐(药理毒理一部)